<
t6b3小说网 > > 女皇只取一瓢 > 第376章
    准备工作完成没多久后, 康王一行人也到了,她于义云关,正式从另一位将军手中接过了护送康王宣常乐和驻康国大使阳延祖一行人入康国的重任。

    虽然康王入康国境内后就受到沿途官员和百姓的热烈拥护奉迎, 但毕竟是护送途中, 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哪怕地方设宴款待,她也随时保持警惕,从不饮酒。

    即使地方官员和百姓都很热情, 宣常乐也不会久呆,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最终目标,所以一路上哪怕要应酬, 也绝不会耽搁太久。

    在宣常乐的热切和邢博恩的尽忠职守下, 一行人如期到达了文昌城,抵达当日,在城门口外康王受到了文昌官员和百姓的隆重奉迎。

    宣常乐虽然才十四岁, 却颇有郡王气魄, 不顾属臣劝谏亲下王车热情的接见了为首的官员和几位年长的百姓, 并当着众人的面许下承诺——实施仁政,不轻动刀兵。

    沿途接见的官员和百姓也有不少,但宣常乐从未提及施政思想,多是询问当地民生和政治,颇有陛下先了解后施政的风格。

    一路上时日久自不必说,一个是派驻大使,一个是护送将领, 再加上本就认识,倒让阳延祖和邢博恩更熟悉了,对于邢博恩这个晚辈,阳延祖颇为欣赏,能提点她的也会提点一二。

    更重要的是每次看到邢博恩,她都会想起自己还在地方上任小官的女儿阳、□□,都曾是陛下的侍读,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埋怨陛下倒谈不上,毕竟陛下这两年提拔的能臣干吏也有不少,不论出身不论亲贵,量才任职,天下间就没有人不服的,她只是有点羡慕邢安有一个这么好的女儿。

    每日休息前,邢博恩和阳延祖都会合在一处总结一下今天的见识和情况,隔几天就会把所见所闻发信送往繁都,有时两人说完公事也会闲谈一二。

    有次谈到康王,邢博恩说了些官面话,心里却觉得康王虽尊贵,但也可怜,家族被灭不说,才十四岁就要扛起一个国家的重担,不容易啊。

    阳延祖倒觉得康王在陛下哪里学到了不少,最起码喜怒不形于色这一条就学的很到位,每天板着个脸,还有说话的语气了,处事的样子等,都有那么几分样子,便扬言只要这个孩子没出意外,以后至少也是一位守成之君。

    他们到文昌后的第二天,宣常乐就向南而坐召集文武大臣商议登基之事,阳延祖和邢博恩也被受邀参加,符尧留下主持政事的几位官员当殿请辞,说要告老还乡,宣常乐不仅没准还上演了一幕盛情请留的戏码,说自己年幼,不会理政,请他们留下辅佐,当她的老师。

    想来,宣常乐应该也提前派人潜回来调查了的,否则再大度的人都不会留下敌人的人在自己的朝堂上,哪怕这些人颇为德高望重,顺着杆子下才是常态。

    当初符尧决议去繁都认罪后,就已经放弃了掌控康国,所以按自愿原则将自己的亲信要么调到地方闲职,要么给予钱财返乡,朝堂上没留下一个人,主政的四位大臣也是她点的比较正直又德行较好,比较德高望重的人。

    虽然他们和符尧只能算曾经君臣的关系,但毕竟是被符尧留下主政的,只要新君回来,眼里肯定是容不得他们这些沙子的,与其被穿小鞋或最后身首异处,不如早日放下手中权利请辞,以求安保。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宣常乐会求他们留下,按常理他们以为是三不过,当即推迟了三次,以为第四次肯定就被准了,没想到殿下还是求他们留下,并要他们当她的老师。

    阳延祖也没想到康王会这么理智,不管这四位主政大臣是不是符尧的心腹,反正符尧不在她也没来的这段时间,都是这四人在主持康国政务,不说安插了多少自己人,人心肯定收了不少。

    比起康王这个只有血统毫无根基的政治新人来说,肯定更能把控全场,若康王真的准了这四人告老还乡,不仅会寒了康国臣民的心,也会让曾经侍奉于符尧的人担心自己会被清算,到时再出乱子就不美好了。

    所以权衡利弊下,稳住这四个主政大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要他们稳住了,朝堂和国内也就稳住了,宣常乐很年轻,就不差的就是时间,只要把王位坐稳了,再徐徐图之,何愁王权不回都手里。

    阳延祖和邢博恩不知道的是,当初石忞之所以要留宣常乐过了春节和元宵再走,并不是真的担心天寒路远,而是担心她一回国就各种大动作,毕竟年轻人嘛,谁没有热血的时候。

    所以之后宣常乐跟在她身边的时候,她都会循循善诱让宣常乐说出自己回国后的打算,一开始的回答和她预料的差不多,清洗朝堂,但凡和符尧有关的都撤职清算,参与杀她家人的全部斩首。

    当时宣常乐说的慷慨激昂,说完还一脸要夸奖的样子,却被石忞冷漠的眼神泼了一盆凉水,后来她回去冥思苦想的了几天,也和追随者讨论了好几次,总算答出了石忞勉强满意的答案。

    怕她冲动坏事,石忞不得不让她加深印象,宣常乐离开繁都的当日,石忞并没有亲送,只派了宴郡王送行,直到出了城门都没见到自己想见的人,也没有任何表示,让离愁别绪压在心里的宣常乐偷偷的哭了一场。

    直到走出一段距离后,阳延祖在马车外求见递给她一封信,看着信上熟悉的字,她笑了,信中简短的内容直到几年后她都能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