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6b3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穿越考科举 > 第420节
    但他在刑部算好的。

    像滇州府的董康跟建孟府的高老四。

    他们两个在礼部简直苦不堪言。

    这礼部的事情也很杂,但比之事情复杂,更让人不爽的是人情更为复杂。

    董康是滇州府的,那地方偏远,他家在朝中没有关系。

    现在一直在坐冷板凳,除了一些不要紧的杂事,其他什么差事也没有,要么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让人心里窝火。

    高老四比他更惨。

    高家以前在京城有些人脉,但人走茶凉,以前关系好的不一定继续关系好。

    可那些关系差的,便想着方法使绊子。

    高老四踩了好几次坑,被人也骂了好多回。

    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放到现代,去公司里实习,还能说一句老子不干了,直接提桶跑路。

    这里却不成。

    他们要等着派官,要等着外派的机会。

    若得罪人了,机会更是渺茫。

    还有上科的进士至今没有派官呢。

    他们又能怎么办。

    新科进士们估计也想不到。

    风风光光考上进士,等待他们的竟然是这种景象。

    没办法,谁让这是京城,谁让此地官员遍地走。

    新科进士?

    最底层罢了。

    甚至有些进士灰心失望。

    自己苦读几十载,换来的就是这样的日子?

    好在,还有两件事吊着他们。

    一是七月初九的庶吉士选拔。

    若能选上去翰林院,日子会好点?

    大家其实也不确定了,因为听说翰林院史官院特别忙。

    七八年的文书要一起整理,简直可怕得要命。

    有人过去的时候,那几个人头都不抬,听说有十几万份文书等着他们整理。

    十几万份!

    这是人干的活吗?

    所以庶吉士的选拔对他们来说,诱惑力似乎不如从前。

    二便是年底的外派。

    只要能被派官,他们这些京城的小喽啰,那就是外地的大员。

    听说派到外面,最低也是从六品的官员。

    而在地方上,这官职已经不错了,总比在京城要松快。

    所以,忍吧,忍到派官再说。

    这两个选择吊着新科进士们。

    不过大家还是更偏向后者。

    现在告诉他们。

    前者的去翰林院那批同年,人家已经做出成绩了?

    那跟平地一声雷,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都以为大家在一起吃苦。

    现在告诉他们。

    人家没吃苦,人家在吃肉!

    这些新科进士们,他们怕做事吗?

    不怕的。

    他们怕做无用功!

    去翰林院的几个人,非但不是无用功,甚至还出名了。

    大家看着《史官院政务方法论》,不仅觉得这文章写得好,更羡慕上面的同僚们。

    大家都是微末小官,你们怎么就出成绩了啊。

    原来吃苦受累的只有他们呢?

    原本就对观政一肚子怨气的新科进士们自不用说。

    那些靠关系靠银子的新科进士,看看自己手里的差事,怎么办,他们也觉得这差事不够香了。

    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方法,发到京城各大官署里。

    要论扬名,哪比得上这个?!

    一时间,去翰林院做庶吉士,再次成为热门选择。

    但,为什么呢?

    前段时间不都在说,翰林院那边的新科进士们,都在整理七八年前的东西。

    怎么就突然扬名了?

    就因为会写文章?

    细心的人,终于在文章上看到纪元的名字。

    也有官场上的老油条们分析清楚情况。

    此时的翰林院史官院,几个人齐刷刷盯着纪元。

    他们从未这么佩服过一个人。

    甚至是个比他们年纪小很多人的。

    那文章里的方法,确实是他们总结出来的。

    但文章内容,是出自纪元的手笔啊。

    纪元写完之后,甚至让他们都看了一遍,还问他们:“没什么问题吧?”

    自然没问题。

    纪元的文章写得详尽,不愧是状元文章。

    甚至那字都漂亮得很。

    然后呢?

    然后大家只是传阅夸赞,以为没事了,以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指南。

    谁能想到,没过几天时间,这《史官院政务方法论》就送到李首辅手中。

    甚至被李首辅推广到京城各大官署啊!

    “那文章,是纪大人你送到李首辅那的?”

    纪元点头:“肯定是我,不然呢?”

    “为什么要送啊。”

    纪元看着他们:“工作归工作,成绩归成绩。”

    “只干活不说成绩,确实太老实了。”

    在手下认真做的时候,纪元便已经着手去办此事。

    既然做出了成绩,那就要总结经验教训,整理工作方法。

    否则谁知道你们做了多少事啊。

    说白了。

    他手底下的人认真做事,该争取的他都会争取。

    眼看着积压的文件飞速处理,这篇《史官院政务方法论》,既是他们工作的总结,同样也是一封表扬信。

    纪元拿着文章去找李首辅的时候,李首辅乐得做这个顺水人情。

    为什么?

    原因呢?

    纪元怎么知道,李首辅肯定会夸赞这份文章啊。

    纪元摸摸鼻子:“我本想着,是咱们内部的成绩,李首辅让各部去学,倒是个意外惊喜。”

    他以为内部表彰,已经算手下的成绩,以后说出去也好看。

    可李首辅却直接推到京城大小官署,着实让他们真正出了次风头。

    至于原因,纪元笑:“文书压了七八年,也是李首辅的心病啊。”

    所以无论要人要钱要福利。

    还是要表彰。

    都是顺理成章的。